决策与信息

书籍排版中网格系统的空间游戏

书籍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确实有点过时了,相比之下,数字媒体无论是作为读物还是记忆卡,都显得更为轻便、高速且储存量大。然而,正如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所说:“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思考信息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研究信息,以这个标准来评价书籍,用有着合适的重量与厚度,并且手感良好的材料来做信息的表现载体,显然要比储存在一块记忆卡中的信息表现方式更能给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 如果说数字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那么书籍更像是在纸上对信息进行 “雕刻”,面对传统的媒介,创新与突破显得更为重要。除了材料的选用,版式设计也是赋予书籍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打破并不是否定,传统的价值不是时代所能取代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结构打散重组、推陈出新,在原有网格系统中,游戏空间。

1.传统的网格系统

所谓网格系统,就是在排版过程中,为了建立视觉秩序,以垂直和平行的网格线为结构,对信息进行规划与创造的方法。建立好规范的网格系统,无论页面的信息量过多还是过少,最终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依然极富层次、不失秩序。

在传统的书籍中,人们往往把网格系统作为排列图片与文字的模版,以一栏、两栏或三栏的形式进行填空式编排,快速地将所有信息摆放在空缺位置。此时的设计师和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信息的完整性与阅读的流畅性,并没有过多追求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

然而,一切事物的艺术价值都是基于其实用性存在的,丧失了使用价值,即使有再多绞尽脑汁的装饰,也没了市场竞争力,白忙活一场。因此,传统的网格系统并非毫无意义,它是书籍的骨骼,是确保内容完整性与阅读流畅性的根基,是对信息进行重组再创造的大本大宗,哪怕是在信息高速运转的当下,网格系统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2.网格系统的重组再创造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在《平面设计中的网络系统》一书中写到:“将网格视为一种秩序系统来进行使用,是设计师某种特定的精神和态度的表达,因为它体现了设计师是以一种结构性、预见性的方式来进行构思和设计的。” 这也是我们来研究网格系统的意义所在——在固化的结构中不断尝试视觉与精神的冲击。

在 “网格系统” 的游戏中,二维空间巧妙地被网格划分为更小的单元网格,网格线在保证垂直平行的情况下纵横交错,使得图片和文字原有的位置被打破,固化的结构变得不再稳定,反而趋于隐形、更加灵动。在传统网格系统不断被打散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逐渐找到了版式设计的趣味,他们不再机械性地将信息填空,而是结合书籍的内容风格及自身的所感所想,将所有元素重新组合,赋予书籍以逻辑美感和情感温度。

那么,又该如何来调整页面 “呼吸” 呢?

詹·V·怀特在《编辑设计》中写到:“在音乐作品中某个安静的时刻(‘休止符’)往往起到了增强反差、区分乐句、引起注意的作用,而美妙的空白也有同样的作用。” 中国画素有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之说,“虚空间” 的概念在艺术世界里早已不再陌生。“虚” 并非虚无缥缈,对于版式设计来说,它是利用网格系统划分出来的 “负形”,是实体内容之外的 “延伸”,处理得当,可以衬托主体,营造气氛,给嘈杂的信息环境带来 “氧气”,给读者浮躁的内心予以视觉 “留白”。

文字跳跃率

留白越多,才是留白?首先,我们要明确 “虚空间” 的作用——以突出视觉焦点,来提升书籍的品质感、舒适感及想象感。因此 “虚空间” 并非以面积来衡量,而是掌握好其比例关系,简化繁琐的设计、叠加的色彩及重复的信息,在网格系统的作用下,让画面更为干净,更具视觉冲击。

图版率

另外,版式跳跃率同样会带动页面的 “呼吸”。跳跃率在版式设计中分为图片跳跃率和文字跳跃率,顾名思义,就是指版面中最大与最小的图片(或文字)之间的比例关系。文字跳跃率越高,即最大与最小文字之间的比例相差越大,版面的冲击力越强,越引人注意,反之,版面则显得精致、安静;图片跳跃率亦然。涉及到图片,这里又要引出另一个概念——图版率,即版面中图片(含图形)所占面积比。图版率越高,图片所占版面的面积越大,版面越能引起注意,反之,版面则传达出沉稳,平庸的效果。这也是在网格系统被打散重组后,衍生出的效果,多加利用,会呈现出更多不同于以往的情绪,一呼一吸间,书籍版式设计不再冰冷,而更具温度与趣味。

上一篇:信息设计在网格中的视觉色彩审美与情感传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