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信息

用户的需求决策:以交易业务情境下为例

一、行为决策背景

1、行为决策原因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又身处在相对比较纷繁的环境,我们每天接受非常庞大的信息,会做出一个又一个行为。正如人们愿意接受并采取行为或技术一样,他们也愿意采纳信息来进行信息采纳的知识转化。信息采纳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在线社区、在线社交网络和在线口碑研究,并已得到验证,尤其是在内容电商,种草社区和到店评价领域。

从信息采纳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感知有用性被视为信息采纳的主要心理关键因子。以往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对个人当前和未来的自我评价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是信息采纳的基本条件。

因此,信息的采纳实际上可视为用户决策所依赖知识的内在化,在这个过程中,外在明显可见的信息内容被人们加工为内在的知识和记忆体系。这背后的大部分决策本身是有规律的,如果能够挖掘到行为背后的隐含关键,形成有效的用户决策模型,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的业务过程中,迅速找到关键点,从而调整有效的产品策略,做出更符合需求的功能设计。

2、为什么要分析

业务开荒的时代,通常只需要敏锐的将线下业务线上化就可以画出一块大蛋糕;巨头抢地的时候,资本和补贴的引入考验是用户的习惯和业务的定力;精细化运营的年代,通常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业务挖掘能力做出一个又一个真正的决策。讲具体点,不外乎以下几个:

(1)新产品开发和迭代: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定位目标用户人群,通过用户画像、人物角色模型等手段确定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

(2)用户的精准营销:分析用户的行为,开发潜在用户,同时也对现有用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划分等级,针对特定群体来进行营销。

(3)深入数据挖掘:利用最常见的聚类分析对用户进行细分,帮助制定营销策略。常见的有“您可能喜欢”的推荐等。

(4)个性化服务:根据行为路径、历史操作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

3、怎么去做分析

做过很多业务类型,电商、O2O、出行、资讯、社区、理财、证券等业务类型,对于交易型的产品,用户最核心的决策逻辑必然是划分为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三个阶段。解决好这三个阶段的用户需求,并搭建好相应的基础功能建设,基本就稳住了业务的核心大盘。但是,维护核心大盘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不管是业务竞争门槛还是建立用户壁垒,都是非常弱的,往往需要结合更强的业务场景,来保证核心链路,可以有更好的流量、转化和沉淀。

决策前、中、后让我们的核心业务链路串联起来,结合更丰富的业务场景,比如决策前的场景,电商业务加入商品评价内容,O2O业务加入店家评价内容、证券业务加入股票评论业务,是希望用户可以借助内容更好的做好交易前决策;比如决策中的场景,电商、出行、理财都在详情页有很多服务或者商品的对比和推荐,是希望用户可以被平台的丰富选择所满足,引导二次决策,不至于流失;比如交易后的场景,电商、O2O和出行业务都在交易完成后,赠送一张优惠券,是希望用户可以借助平台的补贴,唤起用户的第一记忆,引导下一次交易…,总之,在用户的不同决策阶段,互联网都想通过一定的产品、运营或者策略来巩固业务核心盘。

二、行为决策过程

不管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提出的需求层级理论,还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用于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KANO模型,还是思纬市场研究公司的Censydiam研究机构提出来的Censydiam用户动机模型,都是从心理因素去分析决定一个用户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中他们共同的结论是:

1)需求是动机的根源,动机是造成行为的原因,而行为则让需求得以满足;

2)相比需求本身,作为需求更加直接的中介反馈,动机更能够预测用户的行为;

3)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能否诱发用户的需求动机;

4)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产品经理要慎重选择用户的需求予以满足;

上一篇:摩托罗拉Edge详细配置信息曝光达到主流水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