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信息

如何正确做决策?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这是智远的第014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让我们先从一则故事开始:

某天中午吃过饭同事喊你一起“开黑”娱乐下,你打开手机屏幕中弹出消息提示,“您的手机储存空间不足”,需要删除部分应用。

这应该是你N次收到信息,迫于无奈,你再次解锁审视各种不常用软件准备进行删除,2分钟整理完毕却只删除4款,于是你把眼光转移到“手机相册”。

这是你“手机空间不足后”N次清理相册,打开发现上次清理后的部分照片还在,但始终也没有用,也没有看过一直在占据空间。

你不舍得不想删,最后还是删了点儿,无奈咬着牙心理默念:“我下次买手机一定要买个内存大的”。

不知你被什么刺激了下,瞬间恍惚的有声音在脑中响应,“这种场景好像上次也是这么思考和决策的”。

你中午无心开黑开始琢磨“我什么时候决策这么犹豫了”以前做事都不拖泥带水,现在连清理手机空间删除“软件,照片”都墨迹半天,原来不是这样的。

别着急,每个人都有这种事情发生,那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大脑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多元化思维促使自身去决定一件事时“各种综合考量”而影响的,你的“决策体系”该重新塑造了。

决策力大到企业战略,小到每日吃穿,哪有什么不好决策,不过是怕“损失厌恶而已”,如何打造一套属于自身决策体系,遇到事情斩钉截铁而快速处理,我将从4大立体面角度进行解刨。

01.大脑是一个决策器

维基百科给予决策的定义是:人们为各种事件出主意,由信息搜集,加工,最后做出判断得到结论的过程。

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决策是人们思维过程与意志行动过程相互吻合的产物,没有这两种心理过程参加,无论何人也做不出决策。

我把它融会贯通为“我们为实现某个目标,设定有限时间对路径的分析与采用资源的能力”。

时间与信息是决策的一大障碍

人的大脑就是“决策机器”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在大事面前若想做好决策,不得不说我只能用“太难”两个字来形容。

双重国籍的Daniel Kahnema(丹尼尔·卡尔曼)在其畅销书“思考快与慢”曾提出过观点:

人决策方式是“信息”(五感+记忆+生理反应)-本能(利弊判断),转入后天思考逻辑推理后行动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假设为“大脑是一个类似于电脑但比电脑更复杂的信息处理装置”。

过程中,人需要运用自身的五官接受信息输入设备,或者各种感官组织寻求“每个选择可能实现的各种结果的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被解码为neuro firing(神经放电),在进行判断。

有些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让人立刻做出决策,有些问题却让我们犹豫不决。

例如你看到蛇第一反应便是立马躲开,再比如你去丛林探险,觅食回来发现车身被不明物体刮伤,你的作战预备反应就会立刻上升。

“当你去洗手间时不小心把手机掉进未冲洗的马桶中”,眼前不堪入眼的场景,你会“犹豫要不要捡”的问题后进行行动。

而这一切都是“信息”被处理后摄入“神经元”经过训练的过程。

它引导我们在脑中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实是对信息的收集与判断,“建立认知“有利有弊”等等。

那么人需要收集多少信息才能“足够”做出一个决定呢?这背后有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

  • 什么是时间距离?

某个时段内必须决策,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信息增加或过滤。

  • 什么是社会距离?

我在北京,你在广州,我俩疏远程度决定如何决策。

以色列伊兰大学的Vered Halamish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NiraLiberman在2017年《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分享过一篇论文。

名字为《在做决定之前要选取多少信息,这是一个心理距离问题》中有则非常有趣的实验。

故事大概如下:

实验1和实验2分别有155名参与者,这些人都来自于美国,他们没有线下见过面,要在网上完成实验后可以获得一笔美金报酬。

上一篇:BI协助企业智能决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