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信息》
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决策
0 引言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可见于健康人,过度精神紧张劳累、过量饮酒吸烟等均有可能诱发室早,而急性心肌梗死时新发的室早有可能诱发室速、室颤,危及生命,及早采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结构性心脏病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原因,有可能是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但对于其他疾病患者而言,心脏异常的最早表现可能就是心律失常。任何可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都可成为室早的病因。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心电图,还需排除间歇性心室预激[1]。对于较难诊断的患者,可采用电生理检查。诊断方式包含了室早、室速的形态、部位、数量等,动态心电图对于判别室早室速的分布、总数、是否具有多种形态有着重要价值。目前,主要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脏功能、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否影响生活质量、是否影响预后等进行分类、评估和临床决策。
1 常见三类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1.1 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室性早搏见于健康人时,多与前述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有预后意义的室早或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中,如心肌炎、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药物中毒也会引发此病症,如神经药物、洋地黄、抗心律失常等过量使用;手术、心导管检查等机械刺激也可诱发;先天性Q-T延长或缩短及Brugada 综合征;只有极为少数患者是出现于无器质性心脏病[2]。严重心梗、心衰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常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常见于临终前。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复杂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危险诱因[3]。心功能越差者,就越容易发生该级别的室性心律失常。
1.2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临床特点是无器质性心脏病、无血流动力学影响、无心功能影响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多无心律失常直接性的相关症状,只存在一些轻微的症状,通常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仍然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和心脏间歇性停跳感。医者应充分向病人解释该症状,以此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消除患者顾虑。若确有症状,且明显影响生活工作的患者,可选用β 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患者服用药物时,不可选用对人体有害或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如:索他洛尔、胺碘酮等,在治疗过程中,可联用中药。治疗后以症状消失为评定标准,患者在此期间不宜反复做动态心电图。
1.3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对该患者进行治疗时,需注意的是患者猝死,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心肌缺血、心功能,降低心肌氧耗量和病死率。由于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首先对应治疗的是基础心脏病,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去除其他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医疗人员需及时治疗;对运动试验检查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性室速、室颤者,首选是埋藏式体内除颤器。除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利多卡因外,患者不必使用I 型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医者应对其实施基础性心脏病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需尽快控制病人心力衰竭,找出可能存在的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诱因;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以上治疗都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胺碘酮[4]。
1.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指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其具有原发性、突发性、继发性特点,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通常是濒危的信号,患者易出现休克、猝死、晕厥等症状[5]。对该病患治疗时,需防止患者猝死;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患者,医疗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电击复律,如反复发作应静脉使用胺碘酮。目前,首选电复律治疗,持续性室速反复发作者在电复律基础上药物治疗,若存在低钾低镁血症,静脉补钾补镁,使血钾达到4.5 mmol/L 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选用:β 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利多卡因、钙通道阻滞剂等,根据室速发病特点有选择应用。如发生电风暴,可静脉应用胺碘酮及β 受体阻滞剂,必要时采取中枢镇静治疗;左室特发性室速可静脉应用维拉帕米,慢频率或短-长-短周期依赖的室速,可考虑安装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根据发病情况可考虑安装ICD 或射频消融治疗[6]。由于ICD 对基础心脏病无治疗作用,也不能有效预防室速和室颤的发生,可作为在ICD 的治疗基础上辅助治疗。总之,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基础心脏病、血流动力学等检测,再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ICU患者家属参与决策的现况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