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信息》
山东威海法院破产重整工作 让企业脱困回生
山东省威海法院积极运用破产重整、和解等制度,盘活企业资产,帮助困境企业化解危机,一方面加快“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让企业脱困回生,重新焕发活力。
2019年以来,威海全市法院共审结37件重整案件,其中重整成功30件,重整成功率达81%,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提供了精准司法服务。
重整不停产,府院联动促复工
“区工委管委、法院靠前指挥,帮助我们解决重整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在6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威海鸿宇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爱玲说。
今年疫情期间,口罩等防疫物资告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第一时间许可正在重整期间的口罩生产“大户”威海鸿宇医疗公司紧急扩大生产,其4条闲置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投入300万元应急启动资金,省市区三级业务主管部门靠前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物流运输不畅、职工上下班不便等难题。
“从1月28日正式复工,到2月6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再到4月重整成功,前4个月累计生产防疫物资1400万件,公司不仅顺利完成了省级应急物资紧急调拨任务,而且累计完成出口近1亿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6倍以上,拖欠五六年的职工债权也已全部清偿完毕。”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院长宋光在对企业进行回访后,详细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外贸出口情况,并就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解答。
在重整工作中,威海两级法院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府院联动,统筹解决企业破产处置中涉及的民生保障、资产处置等问题。今年,威海市委政法委、法院与发改委、工信委、人社局等19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机制,使府院联动进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在威海鸿宇医疗公司重整四年间,坚持破产不清算、重整不停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协调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30多次,安排各类资金8000余万元。区工委管委、法院、管理人三方派员常驻企业参与并监督运营管理,维持了国内外450多家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合作关系。
盘活烂尾楼,对症下药保民生
“买了五六年的房子终于要交房了!”荣成市上城国际小区的200多名业主这几天可高兴了,已经烂尾多年的房子终于可以住进去了。
今年4月16日,荣成市人民法院裁定批准了该小区开发商泰和公司的重整计划,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便进入执行阶段。
“现在,重整方已经全面接管泰和公司,楼盘项目续建施工正在有序展开,预计2021年3月就可以交房了。”荣成法院法官杨君霞介绍道。
准确分析、识别房地产企业破产原因,因企施策、对症下药,优选重整方式,让楼盘不烂尾,让购房者拿到房,已经是威海市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件的“常态”。在威海广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中,经法院论证、分析,认为该公司开发的楼盘续建完成后市场前景光明,指导管理人继续推进建设和销售工作,引进重整方参与重整续建,目前重整计划执行平稳顺利,1500多名购房人顺利收房。
“我们对近三年来全市法院涉烂尾楼破产审判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了在房地产企业破产重整成功案件中的做法,分析了楼盘烂尾的主要原因以及司法处置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烂尾楼处置工作的意见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庭庭长邓锐介绍道。
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威海两级法院对房地产企业重整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方法。在威海某建筑工程公司重整案正式立案前,法院启动了预重整机制,多方协商解决了20多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的安置问题,寻找到了重整投资人,并果断决定采取网络申报债权、网络会议等形式,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无间隔地完成所有法定程序,从受理至完成重整仅85天,为企业重获新生开启“加速度”。
提高清偿率,保障债权人权益
在破产企业“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医”治“病”企职能作用,通过准确分析、识别企业破产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程序,因企施策、对症下药,让企业在困境中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炉,专家:
下一篇:没有了